龍游石窟之謎:龍游石窟驚現超現代科技的設備
2020-12-28 19:02:54老黃小舍
1992年;龍游石窟發現大量超現代科技的設備,龍游石窟現已被列為世界第九大奇跡。所有的石室鑿痕整齊統一,需要非常先進的挖掘機器才能挖掘出來。也存在過很多的說法
龍游石窟
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8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后,至今仍像一個巨大的感嘆號豎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筑學家和游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龍游石窟
擁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錢塘江上游、衢江、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并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龍游”??h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迄今為2500余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龍游石窟便位于該縣城北3公里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里,但山腹內竟容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工人洞窟。在被發現前,它們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巖塊崩塌,所以難見真容。當地政府如今已開發出其中的5個洞窟供游人參觀。這些洞窟的形制、規模大體相當——洞廳面積小則數百平方米,大則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頂則呈圓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個粗大石柱撐頂,其橫截面均為熨斗狀,大者需5人合抱;洞頂、洞壁和石柱的表面無一例外地鑿刻著細密的斜紋,狀若虎斑;從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條寬大石階,石階呈波流形;每個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兩個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大批專家和學者紛紛對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種不同的推想和論證:采石場、墓穴群、藏兵站、儲冰庫、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礦人安身之處”等等,眾說紛紜。龍游石窟在了現之初曾被人認為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因而甫一發現并未造成轟動,默默無聞找達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今人們發現,在衢江北岸,類似的石窟星羅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個洞窟。在古代并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實在讓今天的人們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謎團,更使得觀者“入窟盡是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
在眾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學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實在考察并搜尋各方面的史料之后,提出:龍游石窟最早開鑿于西漢宣帝“邊郡皆筑倉”時,其功能是儲備糧食、貨物及戰備物資,并經歷代尤其是隋朝時就叫“北常平倉”,在那時就已被列入“古跡”。褚博士還發現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典型洞窟,一個是在童壇山上游不遠處的簸箕洞(宋代有記載,稱其“千古萬年”),另一個是在下游不遠處的石巖洞(洞口有3個,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斷定,龍游石窟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另外,它還為國外學者提出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鑿洞術”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籠罩龍游石窟的迷霧正在漸漸散去,一個具有巨大文物與考古價值的中國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龍游石窟現已被有關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嚴格加以保護,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議事日程。畢竟,龍游石窟應該、而且完全可以成為人類古代文明的一大見證。
龍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龍游縣城衢江北岸3公里處的鳳凰山麓,距杭州180公里,距金華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距千島湖1小時車程,距大慈巖、諸葛八卦村、靈棲洞半小時車程。
1992年,世人傳說中的“無底塘”在四個當地的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龍游石窟的斷代成因和用途更是眾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龍游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于一體,因此,這一偶然發現,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龍游石窟一個謎團百結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圓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規律的分布了大小24個洞窟,每個洞窟的面積從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個洞窟從矩形洞口開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約30米。頂部呈漏斗型,洞窟內科學地分布著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與洞頂渾然一體。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均勻地留下古人似乎帶有裝飾意圖的鑿痕。
龍游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走進石窟,宛若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采年代”、“開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石窟現已開發出五大迷窟:
一號謎窟: 它是七個謎窟中最小的一個,地面面積約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進口處下方。因支撐面小,只有 一根擎柱??唔敺指叩蛢蓪?,相差約50CM,就像擎柱頂著大梁而把一間大廳一分為二一樣。該洞窟進口處與竹林禪寺僅一墻之隔。離窟口不遠處有一魚、馬、鳥三種動物雕刻圖,這是在已抽干的7個謎窟中唯一的圖象雕刻。
二號謎窟: 二號謎窟比一號謎窟大3倍,地面面積約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邊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頂支撐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靠東一根尖頭朝東,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橫截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297CM、274CM、155CM,高約10CM。 該謎窟光線較充足。 進口處(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極不規則的鑿痕,有人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
三號謎窟: 三號謎窟較之二號謎窟要大,約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懸殊,窟頂呈45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幾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給人以深邃陰森的感覺。 該謎窟呈長方形但東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鑿者有意不挖除,還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謎。其轉角處從頂到底有螺旋狀刀痕,筆者認為是一條巨型機械的進刀痕。 該謎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階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極少量的深水,據介紹一壁之隔尚有個巨型石窟未開發,滲水系隔壁窟中之積水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滲透過來。
四號謎窟: 這是工程最大的一個謎窟,進口先為一..,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石階與前幾個謎窟一樣的鋸齒狀。原階距長達三米,從窟口到窟底深達20余米,階道達50米以上,窟底較;平整,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 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規模大,也相應比前幾窟大多倍。
五號謎窟: 該謎窟規模較小,僅700平方米左右,該謎窟進口處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從窟底一人工開鑿的橫門由四號窟進入。 該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上個世紀末,我國浙江省龍游縣的一個驚人發現轟動了世界,同時也帶來一個千古謎團,攪得學術界一時眾說紛紜——這就是神秘的龍游石窟。
1999年12月8日, 第二屆中華石窟文化與經濟研討會在浙江省龍游縣召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鴻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評審..副主任羅哲文、鄭孝燮、文物專家胡季高、北京大學教授謝凝高、..常委毛昭晰、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周楚平等數十位專家學者齊集龍游,共同探討這個千古之謎。
12月8日上午,踏著明麗的冬陽,與會者來到龍游縣郊的鳳凰山, 在森森雷竹、蔥蔥蒼松掩映下,人們一步入龍游石窟,馬上被眼前宏大壯偉的氣勢震懾了:四根石柱頂天立地,支撐著宏大的石室。洞頂呈45度向內傾斜,頂部及四壁有規則地刻著紋理勻稱的裝飾紋,洞高二三十米,整個洞有1200平方米左右……
千年末的驚人發現
鳳凰山其實只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本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蔀榇迕褡舨?。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干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機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臺階!水泵加至四臺,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幾個農民一鼓作氣,共抽干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據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與洞之間的間隔,有些僅50厘米;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并未發現一件文物。
龍游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家考察后評價:龍游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等世界八大奇跡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考古界、建筑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龍游縣來探秘。
謎團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開鑿?鑿于何時?有何用途?石窟為倒斗狀,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間隔僅50厘米且互不溝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什么方法做如此精確的測定? 24個石窟,開鑿出的石料估計會有8萬立方米,都運到哪里去了?洞中有鳥、馬、魚的石雕圖案和閃電狀刻紋,表達什么意思?石窟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個?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剎竹林禪寺的放生池,放養了許多魚鱉,為何將水抽干之后不見一條魚或鱉,難道它們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史書、方志以及典籍均無任何記載,連民間傳說也沒有,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使人費解,費解的謎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譯。第一個到龍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師范學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認為,這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理由是,從鑿洞的方式看,是逐層下剝,采用斜鑿的方式把巖石和巖體剝離。石窟緊靠衢江,便于運輸。從鑿痕看,應是鐵器所為,因此,時間可推到漢代煉鋼技術出現之后。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陳剩勇教授和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李文生支持了這一觀點。
浙江省古漢語專業..理事兼秘書長褚良才博士手提礦燈走進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種巨大的震懾感傳遍全身”,他為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激動得渾身發抖”。在查閱縣志時,他發現明代一幅叫《翠巖春雨》的畫,畫中描繪了衢江邊一個用來作倉庫的人工石洞,綜合考察和這一發現,他提出了“地下倉庫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建筑學會會長楊鴻勛專程考察石窟后卻認為,自己從事建筑考古學學科建設工作近30年,對龍游石窟的考證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從石窟的鑿痕看,他認為工具應當是青銅器,那么時間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時期。在當時的吳越之戰中,越國戰敗,傳說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訓練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訓練,這是個歷史之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借姑蔑之地練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據此推斷,石窟本用于藏兵練兵。于是就有了“藏兵說”。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長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宮寢說”。之后,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道家福地說”、“伏龍治水說”、“巨石文化說”……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說”。
毫無疑問,不管哪一種學說,在科學的論據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說。
千古之謎,解好?不解好?
有一種觀點,認為謎是一種資源,保持千年之謎,等于保住了龍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謎若解開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謎還是不解為好。這種觀點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謎面,形成謎團,定位旅游,科學建設”,這是龍游縣針對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提出的方針。這一方針是否與“謎是旅游資源”的觀點有關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確實是因為這個謎,使得龍游縣的旅游業興盛起來了。永遠保持石窟之謎,使石窟永遠成為旅游勝地,顯然對發展當地經濟有利。
然而大部分專家不同意這一觀點。據說,農民在早期開發石窟時,并沒有將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們曾通過打樁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專家們認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內是否有遺存的文物。為何從石窟發現至今,一直未對石室進行發掘?這是否與不想解開這個謎有關?問及此,有的專家解釋說,靠一個縣的力量,無論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發掘任務,發掘石窟的任務必須由國家承擔。 12月8日下午,研討會的議程是新聞發布會, 楊鴻勛、鄭孝燮、謝凝高、周楚平等專家學者在發布會上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研討會成了專家論壇。
鄭孝燮說,龍游石窟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大發現,這個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這與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獷、雄偉、驚人。這是一種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須高品位地保護好。
楊鴻勛稱“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第一次發現”,謎必須解開,如果不解開,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無能,就這么幾個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要抓緊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說”。他認為,謎是旅游資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謎搞清楚了,價值就更大了。 敦煌為世人所知才100年,藏經洞的發現引起過轟動,謎解開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对浇^書》中記載:“越國有石室”,會否就是指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的驚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磥硪忾_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熱門推薦
- 安德魯王子被奪軍銜 弗吉尼亞·羅伯茨·朱弗宣2023-11-06
- 加拿大一省長新冠檢測呈陽性!2023-11-06
- 國際醫學股票被ST2023-11-06
- 深圳衛健委霸氣回復只為救貓2023-11-06
- 男子偷3萬送回2萬7!2023-11-06
- 專家稱口罩或需升級!2023-11-06
- 上海新增一地中風險:一奶茶店成中風險區!2023-11-06
- 優衣庫被臨時管控!2023-11-06
- 亞馬遜鼓勵員工打疫苗加強針!2023-11-06
- 拜登支持率持續下跌創新低!2023-11-06